这几天长春航展,中国航空工业以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战术演示,歼-20S双座隐身战斗机在模拟对抗中成功“击落”敌方预警机,引发国际关注。这一动态虽属表演性质,却因其背后隐含的战术指向和技术逻辑,与中国早些年提出的文创科幻IP“南天门计划”颇为相近。
“南天门计划”长期以来被部分西方观察家贴上“科幻概念”或“心理战略”的标签,但从近年中国航空装备的技术突破和体系化作战理念的推进来看,“南天门计划”所代表的下一代空战体系构想,正在以更为具体的形式逐步落地。这一点可以说非常有意思。
此次航展中,歼-20S的表现尤其值得深究。作为全球极少数实现双座构型的第五代战斗机,其设计逻辑远超传统同型教练机的功能范畴,更可能指向多域协同作战、无人机控制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任务管理。
在演练中,歼-20S通过数据链与卫星系统、地面雷达和无人机平台实现实时交互,最终完成对预警机这类高价值目标的模拟猎杀。这不仅体现出中国在隐身技术、传感器融合和网络中心战能力方面的显著进展,也暗示了中国空军正在由传统的平台中心战向“系统之系统”作战模式转型。而这一转型,恰恰与“南天门计划”中提出的智能化、无人化、跨域协同的核心战术思想高度吻合。
尽管此前多数分析认为,“南天门计划”带有“星球大战”的战略欺诈色彩,和部分技术验证的色彩,但近年来诸如无侦-8高超音速无人机、攻击-11隐身无人作战飞机、以及此次歼-20S所展现的“有人-无人协同能力”,均从不同技术路径印证了中国正在稳步推进相关核心技术的工程化与战术化。这不仅显示出中国在高端航空装备研发上的厚积薄发,也体现出其将技术概念转化为实战能力的战略耐心与执行力。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认识到,任何宏大战略计划皆面临技术风险、成本管控与战略环境变动等多重挑战。“南天门计划”的整体实现仍需时间,其具体子系统的发展和列装进度也需客观观察。但毫无疑问,随着类似歼-20S这样的关键平台不断成熟和实战化演练的深入,中国已在重新定义未来空战图景的竞赛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