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豪地称“维克兰特”号为自主研制、建造的航母,但如果深入分析,其实它更像是一艘技术积木,拼凑自世界各地的组件。航母的设计来自意大利芬坎提尼集团,舰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意大利的“加富尔”号航母。而其动力系统则选用了美国通用动力的LM2500+燃气轮机,辅机和传动系统却由德国提供,材料则是俄罗斯的高强度钢材。在如此多元的技术背景下,想要实现高效的系统整合,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
这样的拼接并非一帆风顺。曾经短暂亮相的“维克兰特”号,在高速航行时的纵摇问题及动力系统的不兼容性,几乎让其在服役初期就陷入了麻烦之中,连最基本的功能都难以实现。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当一个国防项目过于依赖外部技术和组件时,最终是否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航母的技术整合问题,不仅体现在硬件的互不兼容,更在于其作战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印度塔塔电力集团负责开发的战斗管理系统,需要处理来自不同国家设备的大量数据流。由于这些设备使用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千差万别,导致系统间的协调变得极其困难。
例如,在进行舰载机调度时,“维克兰特”号的飞行甲板设计存在起飞区和降落区重叠的问题,无法实现同时起降作业。此外,没有安装挡焰板也使得舰载机起飞时产生的高温气流对甲板及其他机组人员造成了威胁。这一系列设计上的缺陷进一步降低了舰载机的作战效率,使得“维克兰特”号在任何激烈的海空战斗中都身处劣势。
2025年印巴冲突期间,维克兰特号的真正实力被全面暴露。当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发起攻击时,以色列的雷达虽成功探测到目标,但由于与俄罗斯“巴拉克”防空导弹的兼容性问题,防御系统完全失效。这使得“维克兰特”号成为了一艘“纸老虎”,充其量只是为了“打卡式”巡逻,根本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海军力量。
与巴基斯坦灵活的反舰战术相比,印度海军的局限性显得尤为突出。缺乏有效的防空保护、舰载机数量不足,甚至连战斗任务的执行能力都无从谈起。“维克兰特”号的防御不力,令其整个海军战略规划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如今回头看看,维克兰特号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不仅仅是一艘船的问题,而是关于印度整体军工体系深刻的反思。从当前的情势来看,尽管印度在航母领域声称实现76%的国产化率,但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没有真正自主的技术支撑,航母如何能在战场上扮演重要角色?
印度海军如果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就必须突破当前的技术依赖,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军工体系。这需要政策的支持、技术的革新以及对国际市场动向的敏锐洞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维克兰特”号打造成具有威慑力的海上力量,而非游弋在波涛上的“海上活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