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

出品 | 搜狐科技作者 | 周锦童编辑 | 杨锦8月6日上午10时,2025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香港两地共同举办,揭晓“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以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的获奖者们。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周锦童

编辑 | 杨锦

8月6日上午10时,2025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香港两地共同举办,揭晓“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以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的获奖者们。

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设立,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

搜狐科技在北京昆泰家瑞文化中心的发布会现场,同多位受邀嘉宾、媒体一起,等待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本次大会的嘉宾包括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员、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未来论坛理事、青年科学家代表,国内外高校院所与科学研究机构代表以及百余家中外媒体,此外大会还进行同步直播。

大会开场,未来科学⼤奖 2025捐赠⼈⼤会轮值主席王强致开场词,向大家介绍了莅临嘉宾以及未来科学大奖的基本情况。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5轮值主席王连涛进行了线上致辞。

随后,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员张弘教授进行了公正性说明。

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因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因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展开全文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以来,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1970年代,John Ostrom重新复活该假说,并提出鸟类源自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1990年代,季强和陈丕基(已故)分别报道了发现于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了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链接,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季强,1951年出生于中国江苏,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

徐星,1969年生于中国新疆,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学位。

周忠和,1965年生于中国江苏,1999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

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贡献。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方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戴希 香港科技大学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丁洪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

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在其体态电子能带结构中展现出非平凡的拓扑性质,从而产生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犹如大海捞针。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以及Weyl半金属等。与此同时,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方忠,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省, 1996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戴希,1971年生于中国浙江省,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丁洪,1968年生于中国湖南省, 1995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卢志远,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卢志远博士率先开发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技术,包括高密度每单元4比特NVM存储、微缩至深度纳米的BE-SONOS器件、三维单栅垂直沟道结构NVM、具备片上自修复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储,以及先进的三维NOR闪存技术。基于这些关键发明,卢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NVM存储产品,并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的未来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卢志远,195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市,197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c76n.cn/3998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